“四气”表示食物的功能
所谓四气就是食物进入体内后,所产生的热、温、凉、寒等四种作用,而没有发生任何作用的食物称为“平”。
中医将疾病分为热证与寒证两种。患部红肿发热、口渴、尿液为黄红色,这些是热证的症状,引起热证的原因有二,第一是温热性的邪气侵入体内,其二为体内阳气亢进的原故。另外,阴气不足而引起的热证叫做虚热。患有热证的时候,要食用冷性的食物。冷性食物分为微寒、大寒等,必须依病况所需,给予适当的食物治疗。 热证的成因不同,其治疗也就有所差异,例如对于侵入性的温热邪气,必须将之排出体外;对于过旺的阳气,要加以抑制;而不足的阴气,则需要弥补。总之,各种不同的病情,各有其适当的食治法。 手足冰冷、尿液透明、面色苍白等,都是寒证的症状。寒证的性质恰与热证相反,此乃恶寒邪气侵入体内,或是体内的阴气亢进,或是因为阳气不足的原故。治疗寒证的食物亦如同治疗热证时一样,分为排出性、压抑性及补充性三种,对于寒证的治疗,必须食用温热性的食物。总之,寒证患者与热证患者,在摄食方面,只是性质不同而已,原则上都是相似的。
食物分为五味
食物的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五种味道,称为五味。食物消化后,酸味为肝胆所收,苦味为心脏、小肠所吸收,甜味为脾、胃所吸收,辣味为肺、大肠所吸收,咸味为肾脏、膀胱所吸收,各种不同性质的食物进入体内后,分别成为各个器官的营养。所以养分不足或过多都会引起内脏器官的疾病。例如喜欢甜食的人,他的消化器官往往都比较衰弱。西洋人所谓的消化器官,就是中国医学的脾、胃。西洋医学对于消化器官疾病的治疗,是禁止食用甜味的食物,然而中医的治疗方法,却是饮用稍有甜味的四君子汤”及“小建中汤”等。这就是中国医学中以毒攻毒的神奇例子,由此可见中医复杂之一斑。
酸味——有收敛,固涩的功能
食用酸性的食物有使身体收缩的功能,可以用于延缓疾病的发作;此外出汗太多,或排泄频繁,也可以食用酸性的食物来治疗。
辣味——有发散、促进循环的功能
中国医学依患病部位的不同,将疾病分为表证与里证。所谓表证即不包括内脏病痛的疾病,如热性的肌肉疼痛、关节炎、流鼻水、鼻塞等,以及慢性的肌肉与关节的麻痹、运动器官的障碍皆属之。总之,凡是身体外表异常的症状均属表证。关于内脏器官的疾病才称为里证。
辣味的食物有发散及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,一般表证都以发汗的方式来治疗,所以对于表证的治疗大多食用辣味食物。姜是最具代表性的辣味食物。
在人体内循环的有气、血、津液,这是中国医学的称法。“气”是体内活动力的来源,气停滞叫做气滞,气滞会使体内的运行受阻,而发生异常的状态。“血”可以说是各器官的养分,血液循环阻滞会产生局部性的疼痛、静脉瘤、月经不顺、经痛等,也会使血液呈暗红色,这种血液阻滞的现象称为血滞(瘀血)。“津液”就是人体内的水分,水滞会导致身体浮肿、胃里发出水声和引起如水的下痢。
对于以上种种停滞的症状,若食用辣味食物,便可使循环畅通,一切恢复到正常的状态。
甜味——有补养、弛缓、中和的功能
气血不足会使人疲倦,甜食有补充气血的功能,所以疲倦时都比较喜欢甜食,疼痛是由肌肉紧张而引起,甜食能解除肌肉的紧张,使身体柔软,这叫做弛缓作用。此外,甜食还能中和有毒性的东西,具有解毒的功能。
气血不足叫做虚证,治疗虚证都用甘草、大枣、蜂蜜、砂糖等。在汤液的处方里多半有甘草、大枣这两味。
苦味——有排除燥湿的功能
吃进了苦的东西,会令人呕吐,籍以排出体内的滞水。另外苦味的食物还有利尿的作用。
咸味——有软化硬物及促使下瘌的功能
咸的食物能软化体内酸性的硬块。甲状腺肿大的肿胀症状,就可用咸的海带或海澡来治疗、还有喝盐水能使胃肠内不千净的东西,以下痢的方式排出体外。食盐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咸味食物。 现在将以上的说明归纳整理如下:
味 | 器官 | 作用 |
---|---|---|
酸味 | 肝、胆 | 收敛、固涩 |
苦味 | 心、小肠 | 排除燥湿 |
甜味 | 脾、胃 | 补养、弛缓、中和 |
辣味 | 肺、大肠 | 发散、促进循环 |
咸味 | 肾、膀胱 | 软化硬物、促使下痢 |
轻的食物浮升。重的食物沉降
食物还可以分为升、降,浮、沉四种不同的性质。升就是向上升高。火气。是心。咳嗽等是上升性的疾病。治疗上升性的疾病,就要食用降低性的食物。降就是向下降低,如内脏下垂、脱肛、下痢、排尿次数频繁,是下降性疾病,此时要服用上升性食物。浮是由内到外,为了不使感冒的症状由表证恶化成里证,就需要食用浮性的东西,葱白及姜是浮性的代表食物。沉是由外向内,排汗过多等浮性疾病,就靠沉性的食物来治疗,牡蛎是其代表性食品。
一般来说,升性食物亦兼有浮性,而降性的东西也都具有沉性。除了少数例外情形,升、降、浮、沉是很容易分辨的,花、叶是浮升性的;果实、种籽则是沉降性的;轻的东西是浮升性的,重的东西(如矿物)则属沉降性。